对比这样两组数据,绝对会让人有“沧海桑田”的感觉:
不仅仅是数字的飞跃。20年来,中国互联网发展主题从“数量”向“质量”切换,显现出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、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、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加深等特点。
在这些深刻变化的背后,既有着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,也有着需求的推动作用。技术与需求双轮驱动,使得中国互联网在商业模式、创新文化乃至整个互联网文化中具备了独有的特色。
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核心的是“用户”战术,催生用户需求,驱动技术发展
“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。商业模式是需要技术去支撑运作的,而很多技术也正是因为有商业模式和本身商业需求的驱动而发展。”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车品觉认为。
门户网站模式、电子商务平台模式,都是互联网早期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,并取得了巨大成功。如今在所谓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、阿里巴巴、腾讯“BAT”中,阿里巴巴更像网上大卖场公司,其依托的主要是电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。形态可能千变万化,但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,既要满足用户需求,也要最终获得商业上的回报。
2005年,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1亿;2008年,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.53亿人,首次跃居世界第一。互联网商业模式有了牢固的人群基础。2006年,360开创了杀毒软件的免费模式,短时间内成就其安全领域的市场地位。随后杀毒工具和安全软件市场盛行免费风。面向个人用户的杀毒软件,几乎都被迫从原来的几百元到几十元一套不等转向免费。
2010年,雷军创办小米公司,利用互联网渠道研制和销售智能手机,将“粉丝经济”演绎得淋漓尽致,尽管有许多“饥饿营销”等争议,但也在几年内成为体量庞大的一家互联网明星公司。
互联网资深人士认为,不管是免费模式,还是“粉丝”模式,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就是“用户”战术,也就是必须要争取到最海量的用户,或者是最重视的用户。有了人,后续的许多增值服务和产品就可以源源不断跟上。
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,可以催生用户需求,这种需求又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。但对商业模式来说,容易被模仿和拷贝,第一个开创者不一定能笑到最后。而对那些找不到可以盈利商业模式的互联网淘金者,最后的结局可能就是退出历史舞台,2008年、2009年曾红极一时的开心网,可以说是其中一个例证。
更加注重用户体验,满足中国网民独特需求,“微创新”逐渐替代“山寨”
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“山寨”这个词,对中国互联网业界来说,既是一种耻辱,也是一条生路——模仿已成型乃至成功的互联网产品,创意和技术成本都很低。
几乎所有重要的国内互联网应用,都发轫自国外尤其是以硅谷为象征的美国互联网。从最初的电子邮件、网页等,到之后商业应用的门户网站、搜索引擎、博客和即时通信软件,再到社交网站、微博、手机应用APP和应用商店等,都能在国外找到原型。腾讯QQ模仿自OICQ,开心网类似脸谱网,新浪微博“来自”推特……这也是一
段时间里,业内批评中国互联网缺乏创新的主要原因。
不过,虽然是“舶来品”,中国互联网产品的本地化成为创新的一种形式,既赢得了用户,也赢得了市场。比如,QQ最后把微软的MSN聊天软件挤出中国市场。如果单以一个国家的用户而论,新浪微博比推特人气更高,而且功能更加丰富。
2013年,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.85万亿元,超过了约合人民币1.566万亿元的2013年美国网络零售交易额,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。同时,谷歌、亚马逊等国外互联网巨头,在中国基本上也输给了同类型的本土对手。
更加注重用户体验,符合中国网民的行为特点和文化特色,这些中国互联网产品和服务,逐渐以“微创新”替代了“山寨”。腾讯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微信,这款根植于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工具,短时间内注册用户量就破亿,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,其用户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华人群体。
不过,也有人担心,在互联网时代,类似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在做大做强之后,由于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研发实力,往往会在第一个创新者初露头角时,开发同类型产品杀入市场取而代之。
这种饱受诟病的压制创新的模式,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,而形式包括入股、并购、风险投资等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资本导向化。因为,移动互联网让草根创业变得相对容易的同时,也使其更为弱势。
互联网进一步走向开放,互联网公司运作模式和思维搅动线上线下融合竞争
目前,互联网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。同时,线上线下融合竞争趋势更加明显。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层面,互联网都在走向开放。而被认为能够解释互联网运营模式或是商业规律的“互联网思维”一词,也从去年以来成为一个时髦概念。
2013年中国互联网企业频现并购热潮,阿里巴巴、百度、腾讯等各花巨资收购一些补足自身短板的业务,即所谓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。此前在2011年,中国互联网大企业纷纷宣布开放平台战略:百度应用平台正式全面开放,腾讯宣布开放八大平台,阿里巴巴旗下淘宝商城宣布开放平台战略……
业内人士分析,互联网大公司无论是找入口、做平台,或是搞开放,都是为了更大的市场。要么是打造产业生态链,要么就是成为更大的平台,黏住更多的第三方开发者和用户。而这些大企业,也正从原来的各具特色变成全能者,彼此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直接和激烈。
原本从互联网行业中提炼出来的互联网思维,也逐渐向传统行业裹挟而来,使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出现既交融又竞争的关系。
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早前有一个观点认为,互联网在中国从一开始,就是在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,企业的竞争能力、对市场的理解、运营效率,都可以和世界最前沿的高科技公司有一拼。这样一批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、做事情的逻辑可以达到相当高效。如果有人用互联网方法来做一遍某个产业,可能形成一种颠覆。“从这个意义上讲,互联网不仅是技术,而且对思维方式也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。”
对于“用户为核心、互联网为渠道”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,互联网企业领悟迅速,向线下传统行业拓展的动作更快。2013年互联网金融兴起,阿里巴巴在支付宝基础上推出在线存款业务产品余额宝,百度推出百发在线理财产品,腾讯推出微支付……互联网金融产品丰富了人们投融资的渠道与方式,使得传统金融机构有点坐不住。此外,互联网创业者还纷纷进入餐饮、娱乐等传统行业,搅动传统市场。
代表互联网成功经验的互联网思维,其引发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是,传统行业的企业开始学习互联网思维谋求转型升级,寻找下一个发展的“风口”。例如在跟互联网密切相关的通信市场,传统的设备和终端制造商如华为等,开始向小米学习互联网销售渠道和“粉丝”模式;中兴通讯的手机掌门人曾学忠被认为具有互联网思维……
如同有专家指出,“尽管历经了20年,互联网对个人对社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,包括商业模式、经济形态、业务流程向互联网的彻底迁移和改造,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。”(余建斌)
新闻来源:人民日报
本网站新闻由网络收集,旨在与您分享知识产权资讯与科技发展动向,无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信息,谢谢您的支持!临沂艾迪商务服务有限公司
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1666号